.

与古为徒,金石永寿张葆冬金石书法展

张葆冬简介:

一九七二年生于河北涞水,别署九幢精舍、棣华楼。师从段成桂先生。笃嗜金石书画,专注砖瓦刻石、造像经幢收藏与研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保定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涿州市书画院院长。快雪时晴金石雅集发起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石博古画项目传承人。

9月26日,养我文心——张葆冬金石书法展在涿州市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涿州市美术馆、涿州市书法家协会承办。

中国古代的金石学是考古学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其学生曾巩的《金石录》最早提出“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这一名称。

金石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商代以后的文化遗存,而且主要研究的是青铜器和石刻资料,但由于在各个时代所出土的文物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史前时代的文化遗存以及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各类传说,使得中国古代的金石学家虽然对其所研究的器物还没有准确的断代,但也已经有了朦胧的观念。清代以后的金石学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进入鼎盛。

拓起于隋,最早的作用是临摹习字。到盛唐后,这种习字方法更是被上层士大夫所普遍采用。在两宋阶段,传拓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并延续至今。拓片作为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显示出来的一种技能。但是这门手艺,知道的人寥寥无几,能做到专业水准的更是少之又少。

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才能感受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以及唐柳公权《宋拓神策军碑》等皆为孤本。若没有拓片,将难睹庐山真容,遂成“迷局”。不同于书法绘画,拓片是集金石学、考古学、美学三位一体的高层次艺术门类。也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凡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学、艺术等都可以从中找到有益的资料。

有好古者因得不到拓片,而采用画拓的办法,即对照真拓片进行描绘式创作,所以又产生了画拓和颖拓两种制作技法。

除金石传拓、画拓、颖拓之外,另有金石博古画技艺。博古画初见南宋邓椿《画继》卷七,有“小景杂画”语。其后,泛指描绘“怪石”、“博古”、“彩蛋”、“床帷”、“花雕”或“彩灯”、“重阳糕旗”等,即既不属于人物画,也不属于花鸟。博古画,一种摹写古代器物形状的绘画,或用古器物图形装饰的工艺品,都称“博古”。后来有人在金石拓片上加绘花卉等成图画,增添博古画的新颖性。这种传拓摹写传播有助现代人博识古代器物、拓宽知识。

一些古器的拓片经过名人收藏、题诗、考记,其价值和意义甚至超过了原拓本身。虽说是一纸拓片,但就在这张纸上,它不仅仅透露出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文化情趣,也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样的方式原本是对古物的再现,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却蒙上了浓浓的人文色彩,尽管今天摄影技术已经相当先进,但拓器仍有它不可取代的魅力。因为只有拓片才能把原物本身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最原始、最本质,也最朴素地传达表现出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