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永寿王家族西安城内唯一传承至明朝灭亡

前言:明代的宗室政策,因其大包大揽且不加节制,向来为后世所诟病。待到明朝灭亡之际,宗室人口更是号称百万。这个数据自然有夸大和抹黑之嫌疑,但再怎么估算,二十多万的规模还是有的。

依笔者看来,明代三大宗藩:开封的周王家族、太原的晋王家族和大同的代王家族只怕要承担一半的责任。在明代著名史学家王世贞所著《弇山堂别集》中,截止万历十八年(公元年,距离明朝灭亡已不足60年),周藩、晋藩和代藩的宗室人口分别为人、人和人,占总人口的六成之多。

这三家的始祖都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因为历史悠久所以子孙繁多,听上去似乎也挺有道理。但是生儿子这个事吧,还是要落实到个人身上。比如太祖次子秦王家族,在明朝被称为天下第一藩,但是在万历十八年的时候宗室人口只有人。在这些数量之中还有庶人人、女性宗室人,正经的男性宗室不过六百余人。

而且此时周藩除了亲王之外还有46位郡王,而堂堂的“天下第一藩”却仅剩下一位郡王,也就是本文的主角秦藩永寿国。那么历代永寿王有什么奇闻轶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明代秦王封国:西安朱志埴:继往开来的永寿王

永寿国的始祖朱尚灴,生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年)四月初二日,秦王朱樉第五子,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十二孙。根据洪武二十八年(公元年)更定的皇太子、亲王封爵、册宝之制,亲王嫡长子封王世子,次嫡子及庶子封郡王,封爵年龄都在十岁。

不过由于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年)驾崩,次年建文元年(公元年)又爆发了靖难之役,所以朱尚灴直到燕王朱棣篡位之后的洪武三十五年(公元年)九月才被封为永寿王,由此成为了永寿国的始祖。

永乐九年(公元年)五月,府军右卫指挥佥事吴忠之女吴氏被封为永寿王妃。三年后的永乐十二年(公元年),二人的嫡长子朱志埴出生。六年后的永乐十八年(公元年),首封永寿王朱尚灴去世,享年31岁,谥怀简。

首封秦王朱樉剧照

宣德六年(公元年),17岁的朱志埴袭封永寿王。这位郡王在位41年,为巩固和发展永寿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句题外话,《弇山堂别集》说永寿国绝封50年朱志埴才袭封,显然是将他的去世时间当作了袭封时间。

照顾兄弟子侄

永寿怀简王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即朱志埴,次子朱志垤和朱志埵封镇国将军,女儿封延长县主。朱志埴对妹妹的婚事非常上心,为她找了一个好夫君李珍。这门亲事虽然因为李珍之父身居高官而告吹,但永寿王对妹妹的一片关爱之心也不能抹杀。

癸丑,秦府永寿王志埴言其妹选配行在通政使司右通政李锡之子珍。礼部以珍父居喉舌之司,于制不当连姻宗室。上复书,谕令更选。—《明英宗实录卷二十二》

正统初年,镇国将军朱志埵成婚之后即将出府别居。此时恰好西安卫指挥沈达迁调他地,留下一所宅子。不过眼馋这所宅子的除了永寿王,还有宜川王朱志堢。永寿王和宜川王虽然都是首封秦王朱樉的孙子,但朱志堢是现任秦王的弟弟,朱志埴不过是堂弟。而且宅子靠近宜川王府,一切都对永寿王府不利。不过朱志埴很顽强,不惜把官司打到英宗皇帝御前。经过行在工部的核实,最终把宅子给了永寿王府。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而另一个弟弟朱志垤娶了西安府长安县民李忠之女为夫人之后,又是朱志埴出头,请求朝廷免去了李忠差役,让他得以跟着女婿一起颐养天年。

朱志埵在正统十三年(公元年)去世,留下年幼尚未受封的子女。朱志埴身为伯父,眼看侄子侄女生活艰难,再次向朝廷上奏,为他们要来了每年五百石的养赡米。

丙寅,永寿王志埴奏:“臣弟镇国将军志埵故,子女俱幼未得封,乞量赐禄米养赡。”上命岁给禄米五百石,米、钞兼支。—《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九》

五台山进香风波

由于自幼身体不好,朱志埴于正统五年(公元年)上奏朝廷,想在今后三年内,每年的六月十五日都去一趟南五台观音寺进香。

按理明代亲王就藩之后,包括亲王、郡王、将军、中尉在内的宗室不可随意离开府城。但因为永寿王此前口碑甚佳,英宗朱祁镇特旨允许他“如期诣彼”。不过此时山西境内连年灾荒,出行之际又恰逢禾稼长育之时,希望他能够戒饬从行人员不要扰民。

五台山

第一年的南五台观音寺之行一切正常,但第二年正统六年(公元年)出了乱子。这一次朱志埴进香之外,还顺便在五台山游玩了三天才返回西安。虽然没有扰民,但在皇帝看来性质更为严重,英宗特意写信对朱志埴进行了严厉警告。

今叔以游览轻出露宿,不知自爱,是皆惑于左右小人之邪说。继今宜谨自防非。亲亲之厚,不致此言。叔其亮之。—《明英宗实录卷八十一》

朱怀墡:叔侄相争的胜利者

成化六年(公元年)嗣封永寿王朱志埴去世,在位41年,享年57岁,谥安惠。成化八年(公元年)永寿安惠王嫡长子朱公铤袭封永寿王。

兴许是父王在位时间太长,占用了所有的运气,这位第三代永寿王在位仅仅五个月,就于成化九年(公元年)去世,享年36岁,谥康定。

成化十二年(公元年),永寿康定王庶长子朱诚淋袭封永寿王,弘治八年(公元5年)去世,享年34岁,在位20年,谥庄僖。

弘治十年(公元7年),永寿庄僖王庶长子朱秉欓袭封永寿王,嘉靖十七年(公元年)去世,享年61岁,在位41年,谥恭和。这位恭和王做事有欠分寸,永寿国在他死后爆发了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叔侄争袭的风波。

朱秉欓的正妃汤氏并无子嗣,宫人张氏生长子朱惟燿,内助邵氏生第六子朱惟燱。当朱秉欓在世之时,庶长子朱惟燿封镇国将军,如果别无意外,他就是下一任永寿王。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首先是朱惟燿死在了朱秉欓前面,其次邵氏在汤妃去世后被提拔为永寿王继妃。现在问题来了,朱秉欓死后,应该由邵氏之子朱惟燱,还是由朱惟燿之子朱怀墡袭封永寿王呢?

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判定朱惟燱的身份,在他生母邵氏进封继妃之后,他究竟算朱秉欓的嫡子还是庶子?若认定为嫡子,自然该由他朱惟燱袭封永寿王。若认定为庶子,则王长孙朱怀墡自当袭封永寿王。

严嵩剧照

这场叔侄之争,很快演变为朝廷内部党争的工具。嘉靖二十年(公元年),江西道监察御史叶经对礼部尚书严嵩提出弹劾,认为他收受贿赂,支持永寿王府庶子朱惟燱与嫡长孙朱怀墡争夺郡王爵位。文官们的嘴就是没有把门,朱惟燱是不是庶子暂且放在一边,朱怀墡怎么就变嫡长孙了呢?

这一搁置就是八年,直到嘉靖二十八年(公元年)这场风波才尘埃落定。邵氏认为自己既然是继妃,儿子自然是嫡子,并且援引潞州沈王府吴江王的袭封的例子作为证据。笔者查了一下,当时在世的吴江王朱勋淯于嘉靖六年(公元年)袭封,身份是上一任吴江王的嫡第五子。从这个伦序来看,其生母很有可能也是后封的王妃,和邵氏情况相同。

而朱怀墡则以兖州鲁王府邹平王朱当潩的例子作为证据,认为叔父朱惟燱并非嫡子。当年邹平王朱阳鎕妃张氏薨而无嗣,妾周氏生长子朱当潩,内助丁氏生子朱当凉。朱阳鎕喜爱幼子,奏封丁氏为继妃,朱当凉为邹平长子。朱阳鎕死后,朱当潩和朱当凉为了谁能够袭封邹平王闹得不可开交。礼部尚书费宏认为丁氏既为内助,和周氏并无嫡庶之分,二人所生之子均为庶子,则当以长幼为序,由朱当潩袭封。当时武宗朱厚照采纳了费宏的建议,将朱当潩封为邹平王。

嘉靖皇帝剧照

这一次由时任秦王朱怀埢牵头,朝廷再次展开廷议,最终认定永寿恭和王朱秉欓并无嫡子,应由王长孙朱怀墡袭封永寿王。

下九卿议言郡王妃卒,但有庶子,止得选取内助,所生亦为庶子,此累朝定制。惟燿之生既在邵氏入府之前,邵氏封妃出一时特恩,则惟燿、惟燱俱当称庶。俱庶则当归长,秦王等言是。疏上,上曰:“怀墡既称庶长,当封准承袭。以后郡王正妃故后不得封继妃。署为令。”—《明世宗实录卷三百五十五》

结语:朱怀墡袭封后,追封其父朱惟燿为永寿王,谥怀顺。嘉靖二十八年的这场廷议宛如及时雨一般,因为朱怀墡在一年后的嘉靖二十九年(公元年)就不幸去世,谥荣靖。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年),永寿昭宪王嫡长子朱敬镛袭封永寿王。万历三十年(公元年)朱敬镛去世,谥昭宪。

万历三十三年(公元年),永寿昭宪王嫡长子朱谊况袭封永寿王,万历四十二年(公元年)去世,谥康裕。万历四十五年(公元年),永寿康裕王庶长子朱存桑袭封永寿王。崇祯十七年(公元年)李自成大军攻破西安,朱存桑被俘,此后生死不知。传承了年的永寿国也就此覆灭。

对于秦藩其他郡王的除封原因,无外乎四个原因:

其一因嗣封秦王而除国。

比如传承21年的渭南国,传承6年的富平国,传承58年的临潼国,传承20年的镇安国,传承19年的隆德国。

其二因冒封而除国。

比如传承年的永兴国,传承年的保安国,传承82年的郃阳国。

其三因为无嗣而除国。

比如传承74年的兴平国,传承96年的宜川国,传承年的汧阳国。

其四因罪而除国。

比如永乐十七年(公元9年),秦愍王朱樉第六子安定王朱尚炌,因意图谋逆而被削爵废为庶人。

这样看来,永寿国能逃脱上述多条魔咒(当然第一条算喜讯),一路传承到明末,实属不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7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