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闲时翻阅日志,无意碰到这段随笔。初写已是几年前,苦才疏学浅,思不成文,“未完待续”久无下文。求小伙伴指导,并截取同村乡党抖音、快手素材,整理配图三篇!一曰老城远景,二曰村童嬉闹学习,三曰乡亲劳作耕耘。无意中难免感慨怀念,感时光飞逝,念儿时之乐!
这里说得老城位于永寿县常宁镇强化村东沟边。从小听了无数关于这个老城的传说,什么“青白二蛇”盘踞,孤狼出没,正晌午的狐仙鬼怪,吓哭小孩的传言应有尽有。甚至有人还见到了,描述得有鼻子有眼。有时站在村口远远看几眼都觉得害怕,更别说走近。
至于这个老城的来历没人能说得清楚,也不知何时何人所建,只听老人说这个土城的主家姓“xu”,不知道是“徐”还是“许”。而现有的村民没有一家姓“xu”。严格来讲这个老城跟我们村没有任何联系。
第一次登上老城是上六年级的时候,那时候有一项“手拉手”活动。每年村里都要来城里写生的大学生,来都会给我们带学习用品、体育器材、图书地球仪。“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情境依稀还能记得。小伙伴大概为了寻找话题,继续神化我们最神秘的老城。于是写生的大学生强烈要求去老城采风。稍微有点胆量的我和几个小伙伴就自然成了向导。
满怀欣喜加忐忑我们向老城进发。越来越近,老城也越来越高大,我们从南侧坍塌缺口了上去。外面看似高大的城墙,从内部看反而很平常,跟农家大院的围墙差不了多少,开裂墙缝中零星长出数棵酸枣树。原来墙内墙外以前大致在一个水平,为节省土方建造者采取了在城外取土夯墙。这样墙外越来越低,墙越来越高,整个落差也越大。站在保存较好的墙体往外看,还是有压迫感的。墙体最厚的地方至少1米以上,夯土时人抬担挑输送黏土。
这种筑墙为寨的做法被称“猪打圈”,名称的由来据说朱元璋有关系,当年有个叫朱升的谋士给朱元璋参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以明朝修城是历朝之最,包括今天的西安城墙也是明朝修的。当然这个土城和西安城没法比,无论从规格还是规模都不在一个档次。
整个老城大致呈正方形,一面约长百十米,总共三面,临沟一面没有修墙。这种设计即减少了土方量,还充分利用了地利优势进行天然防御。临沟一面往下还有许多窑洞,想必这就是他们的居所,通往窑洞的路又很窄,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现在土墙内是村民的自留地,种着小麦。但在土中依旧能找到残留瓦砾,这说明城内平坦的土地上原先是建有房屋。
试想一下从挖窑而居,到筑城建房,这个家族不知经历了多少代的辛苦经营。要知道解放前我们村有房子的也就一两家吧,窑洞是主要居所。窑洞就地取材,一把撅头,一副担子,一身力气就开始了。而建房需要的的木料、砖瓦、工费在那个年代一般家庭想都不敢想。
最主要的是,平坦的土地拔地而起的房子,无疑最耀眼,主人享受着财富换来的舒适与体面同时,也可能招惹“劫富济贫”的土匪。这也就是这个家族为什么花这么大力气建造土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有能力建设更好的生活,也有魄力向土匪“叫板”。他们生活的要有质量、要有安全感,“强大”的防御工事必不可少。哪后来这个家族经历了什么?是什么让他们放弃了经营已久的家园,还是另有隐情……(未完待续)
作者/来源:风雨无阻
内容如有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