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寿县常宁镇六字激发六力,全面冲刺示

常宁镇地处渭北旱塬地带永寿县城东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32公里,全镇辖35个行政村,户4.2万人,总面积.2平方公里,年被确定为陕西省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镇建设工作启动以来,该镇抢抓机遇,聚焦“六字”激发六力,全力推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高点起步、高效推进。

以“业”为本,做足硬实力。

按照“保粮、优果、强畜、扩特、融加”的产业发展思路,先后探索出“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全面做足产业增收硬实力。突出底线思维,守牢6.5万亩耕地红线。引进陕果、海越等果业龙头企业,累计流转土地3万多亩,建成省市县各级标准化示范园3个,高标准果园亩。引进正大、温氏等行业领军企业,建成各类养殖场45个,标准化示范场4家。以芦笋小镇建设为引领,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建成刘家富涛芦笋研发中心,累计种植芦笋亩,创建有机苹果示范村10个、有机小杂粮示范村6个、有机农产品可追溯示范基地5个、有机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3个,荣获有机农产品示范镇称号。

以“净”为底,提升软实力。

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提升“百日攻坚”行动。落实领导包片、同志包村、村干部包街的“三包”包抓机制,聚焦镇区街道短板弱项,开展市场整治、乱停乱放等“小切口”专项整治行动。集中3天时间对镇区街道、临街仿古建筑全面清洗,重新划定停车位和街道摊位。同时,坚持高位推动,高频督导,实施周一督导反馈,周五核实整改的机制,加强村道路旁,背街小巷,房前屋后、林带沟渠的整治作业力度。累计清理垃圾20余吨,整治“三堆六乱”余处,拆除残垣断壁、废弃果树房34间,清洗镇区街道2条,建筑立面余间。全面推动人居环境由被动整治向主动营造转变,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以“文”为魂,激发持久力。

坚持文化振兴赋“魂”,通过种植养殖技能培训、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先进典型等方式,提高群众自我发展的本领能力。先后邀请西农教授、果业种植能人开展技能培训10次,以镇级综合文化站、35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载体,成立村民秦腔自乐班、广场舞队15支,结合常宁古会连续3年举办农民丰收节等文化惠民活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先进典型人物评选活动,累计表彰好媳妇、好公婆等先进模范人物人。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激发群众发展致富内生动力。

以“投”为要,点燃爆发力。

充分抓住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和县域副中心建设机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面提升镇区综合承载力、园区发展带动力、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年投资1.26亿元,实施常宁镇街道道路综合提升改造、芦笋产业提升、养老托管中心、污水管网建设等1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镇村路网、地下排水、管线铺设,街道亮化绿化和公共服务设施,目前,全镇基本实现村内街道硬化全覆盖,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镇村主干道路和公共场所亮化率达90%以上,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以“才”为首,聚集带动力。

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名村干部,吸纳种养殖大户、复转军人、经商能人、返乡大学生等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打造多元化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持续开展“返乡走亲”活动,把在外的优秀人才“请回来”,吸引30多名外出青年回乡创业,先后创办三兄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寿之源石磨面粉等企业、合作社9家,带动周边35个村户扶贫户入股,累计分红.9万元,吸引人就近务工,每年支付劳务费近余万元。

以“建”为统,增强引领力。

以开展“整镇过硬、整县提升”创建活动为契机,不断增强党建引领力。投资万元扩建9个村委会阵地50间、村级活动广场1.38万平方米。全面推行“党建+”模式,以“党建+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规模效益,全面清除36个集体经济空壳村。以“党建+疫情防控”,充分发挥2个临时党支部和37个共产党员先锋岗防控作用,筑牢红色防疫堡垒。以“党建+作风建设”,推行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日常工作一线化、考核奖惩时效化的“四化”机制,着力打造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四铁”干部队伍,以党的建设引领常宁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7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