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渭北乡村青年的文化乡愁

治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

来源:《咸阳日报》.10.24

一位渭北乡村青年的文化乡愁

——历时5年走访数百人,撰写20万字为村庄立传

杉林,是一位热爱乡村文化的90后文学青年,5年前,25岁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用文字记录生养他的村庄——陕西省永寿县滚村的前世与今生。多年来,怀揣着这一梦想,从春到冬,他往返于西安与渭北的一个个偏远山村之间,实地走访数百人,采访笔记30余万字。

“我的思绪几乎每天都在家乡的土地上游荡,无数次在睡梦中与素未谋面的祖先对话。”用杉林的话说,他渴望用生命走进渭北每个村庄,窥探改革开放以来西部乡村的巨大变迁,真实记录下渭北乡村的人物群像。

忍受嘲讽和不解,只为最初的信念和使命

一开始,他就先遭到家人的反对:“这件事有意义吗?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家人一句句的质问,每天在耳边回响。但杉林认定了这件事,他相信等他完成这部作品时,家人一定会理解他。也是带着这一份信念和热爱,他走访村镇,了解这片土地上一个又一个的历史细节,回答一个又一个的疑惑。

在马坊镇白社村采访

但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容易,在实地采访大量村民的过程中,遭受了诸多嘲讽和不解,经常碰一鼻子灰。有些人不愿提及先辈的往事,杉林一次又一次地登门拜访,并耐心解释为村庄立传的意义,他的热情和情怀打消了村人的顾虑,于是,一个又一个生动而又遥远的故事展现在他的眼前。他一边听一边记,一听就是5年,一记就是5年。5年里,他流过泪,经受了旁人无法理解的孤独和困难,30余万字的笔记就这样写了下来。回看这些笔记时,他长叹一声,热泪盈眶,觉得这5年来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中国作协会员、西安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专业作家范墩子是杉林的高中同学,亲眼见证了杉林走访乡民、挖掘史料的艰辛历程,他说:“这件事放在任何年轻人身上,都不太可能完成,但杉林坚持下来了,完全源自他对家乡的爱。”

踏足最偏远的地方,书写最鲜活的故事

在杉林心中,要完成这部作品,一定要去最偏远的地方、被人遗落的角落,探访那些最朴素但身上故事最多的乡民,尤其是老人。

在常宁镇北顺什村采访

滚村临沟的田野里,有废弃的城墙和窑洞,他一次次考察,仿佛看到了这块土地上曾经热气腾腾的生活现场,在每一块破砖烂瓦里,在每一次深沉的凝视里,在与每一位老人详细的聊天中,他努力去发掘并还原那些深埋于黄土里的故事。这些故事,汇聚了这块土地上那些卑微的生命,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是北方乡村的一个缩影。

年3月,初稿终于完成,他坐在村碑下,深深觉得,这才是一个开始。于是,他辞掉了本就不顺心的工作,一头扎进渭北乡村,重新踏勘村中的沟沟坎坎、梁原坡峁,整理记忆,认真修改前期的文稿。“我写下了我的血泪,也替乡人录下了那些曾经苦难而又美好的生活,也算是完成了我现阶段的使命,这些文字我写给天上的飞鸟、逝去的亡灵,如果乡人能理解我,后人能阅读到这些文字,那这件事就没有白费心血。”杉林说。

考察村中“烽火台”

永寿县作家协会主席陈文明阅读完这部作品后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体现了一位90后真挚的乡愁和对传统文化的挚爱,这种探索的精神难能可贵。”永寿县地方志研究编撰中心主任王平表示:“这部作品内容翔实,写得很扎实,提供了村志的另一种鲜活生动的写法。”(鱼家岭)

杉林,年生于陕西永寿,作品散见于《陕西农村报》、《商洛日报》等,曾先后用时五年,走访村镇,采访老人,考察渭北村庄的历史遗存,写下一个北方乡村的传记,这就是《滚村往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8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