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寿农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夏日渐深,位于渭北高原南缘的永寿县,绿意染尽山丘,麦香随风浮动,气候温润舒适,这里被称为关中平原的“绿肺”。

寨里村新建的百草科普观光园,实现游客在村里识百草、知药理、品药膳、游田园景、享农耕乐趣。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永寿县按照“规划引领、产业支撑、文化铸魂、制度保障”的思路,充分利用自然人文资源,从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上做文章,确定了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以示范引领,整体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发展。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永寿县以构建“果药粮、黑白黄”等优势主导产业为引领,大力发展芦笋、蜂蜜、中药材等区域特色产业为补充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来到监军街道寨里村,穿过村口的“彩虹桥”,由南向北进入“寨子”中心,文化墙体映入眼帘、氛围浓厚;渐入深处,产业大棚赫然而立、中药材遍地尽是……文化、景观、产业相辅相成、相映成趣。

寨里村是永寿县确定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距离永寿县城仅2.5公里,这为村子发展打开了新思路。立足区位优势,村上引进公司,流转土地,发展产业,打造了大棚果蔬采摘园、灰灰兔体验园、苹果示范园、中药材养生园四大产业园区,实现产业的高度集中,与群众建立了稳固的利益链接机制。

“街道办实行‘双带双增’,即通过领导带领支部、支部带领经营主体,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监军街道党工委书记祁博虎说。

寨里村是先行村,流转土地余亩,种植芍药、连翘、丹参等中药材10余种,错季种植各类水果蔬菜,带动村上群众稳定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

同时,突出“百草寨里”主线,初步建成寨里门牌、彩虹桥、福寿广场,月亮门、中药材文化长廊、生态涝池、百草科普观光园等7处景观,改造特色农家乐6户,开发了“一分田”采摘体验项目,游客在村里识百草、知药理、品药膳、游田园景、享农耕乐趣。

如今,永寿县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时时有进展,处处有亮点。监军街道办寨里村打造的百草文化、康体养生之地,打响了“百草寨里”农旅融合品牌;常宁镇陈家村完成了芦笋种植示范园和5条街道的文化墙、水泥围栏建设;店头镇坡龙头村着力推动产业园区展厅、检测室、研发中心和小米、辣椒面、空心挂面、水果纸袋4个小作坊等项目建设。马坊镇耿家村修缮温室大棚2个。甘井镇烟庄村新建果蔬大棚10座。渠子镇五龙头村进行村内4处景观改造等。永平镇裕丰村开展百亩向日葵花海、特色种植采摘园、观景平台等建设,开发设计徒步观光旅游线路2条。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永寿县在自然基础上,因地制宜布局规划三产,推动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成功创建4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同时,永寿县积极打造精品文化旅游景区,依托云集生态园,开发建设以传统文化体验为主的蓝溪书院、以中老年康养研学为主的芳华学堂、以农耕文化体验为主的乐农公社、以水土保持科普教育为主的水保科技馆项目;依托永寿传统的柿子酒、蜂蜜酒和荞麦醋开发现代化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

走进永寿县北部的云集生态园,去年收获的柿子经过酿造后,散发出浓浓酒香,游客们循着酒香探秘生态园的美景。

关中壑谷,诗酒远山。“我们在荒山荒坡、沟沟坎坎上探索打造了乡村田园式慢生活体验地,生态观光、传统文化体验、柿酒工业文化体验、青少年研学体验的四大功能区先后建设了60余处景观。”园区负责人陈校平说,五一期间,园区接待游客两三万人。60岁的杨清录是生态园周边村的农民,在生态园工作8年,现在已经是一名柿子酒销售能手,月薪达到七八千元。谈话间,扬清录从兜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记者。“早年干木匠,现在手艺跟不上时代了,咱就要及时‘转行’哩。”杨清录笑呵呵地说,60岁了在家附近赏着美景,上着班挣着工资,找个事干人也不“心慌”了。该公司坚持产业引领,以柿子产业链为主导,多元化布局产业,初步形成了年产柿子酒吨、柿子醋吨,荞麦醋吨、菜籽油10万斤的深加工项目。这些项目每年为周边提供就业岗位人,雇佣临时工1万人次。

近几年,永寿县累计新建广茄、芦笋等果蔬大棚余座、种植中药材余亩、车厘子亩、螺丝菜亩,先后以及肉牛、蛋鸡、肉羊、肉兔等养殖体验棚舍,全县“3+X”产业提档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为乡村振兴夯实强基铸魂。

农民变身工人、农田遍布产业、园区承载景区,永寿县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END

来源

咸阳日报

编辑

刘旭秦娟

审核

燕志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