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咸阳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素有“咸阳自古帝王都”的溢美之词。秦始皇定都咸阳,使这里成为“中国第一帝都”。汉高祖初年,刘邦恢复被项羽焚毁的咸阳,取名新城。武帝年间,因咸阳临近渭水始更名渭城。
盛唐诗人维摩诘,有诗《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中描述的是在初春的清晨,诗人在渭城的馆驿劝酒折柳饯别友人的情景。诗中表达的离别之意,在所有写送别的诗里,是意境相当高的一首,也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一首。渭城——古咸阳,因摩诘居士的这首名诗千百年来被人们铭记,提起咸阳,很多人脑海里都能闪过一座古城的模样。
图:古都咸阳千年帝都在今咸阳市西北方位,有一座城永寿县,地处“秦陇咽喉”,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是中原通往大西北的第一要塞。永寿县传统上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支柱,近年来响应中央政策也在持续开发新兴产业以及旅游资源,尤其以开春时40多万亩洋槐林的槐花盛开景致最为引人向往。
图:中国.陕西.永寿县对外的一张名片沿着永店公路行进,在永寿县城的西南方位有一座仪井镇。“仪井”者,据镇政府内碑文记载,唐朝时大旱,当地有一位员外出资,并带领乡民凿井取水,缓解旱情,乡民为感念员外大恩,改地名为“仪井”,据说古井旧址位于现镇政府大院内。
图:永寿县境内沟壑纵横的盘山公路图/仪:永寿县境内快成熟的小麦图:永寿县仪井镇主街道仪井镇下辖之一的宋家村,村子西边紧邻几道沟,取名为三河沟,三河沟半坡下有一座寺院,名为三佛寺。沟壑半腰上种满了松树和柏树,基本上都是镇政府部门组织当地村民退耕还林时种植,松柏较耐干旱,在存不住雨水的半山腰上长得郁郁葱葱,将山腰下的三佛寺半隐了起来,显得寺庙深远幽静,增添了几分出世间净土的氛围。
图:三佛寺的俯瞰视角图:三河沟的一道沟岔图:三河沟的一道沟岔鉴于历史变迁以及战乱和年馑等原因,当地在家居士及乡民生活大多难以为继,三佛寺也少有护法居士的护持,寺里的常住师父物质生活也很艰难,导致寺庙年久失修,早期的少间土筑殿宇早已破败不堪。据说当灵慧长老于年来到寺院时,寺院里只有沟崖下的几孔窑洞能够安身,佛菩萨画像也一并安置在窑洞中。灵慧长老面对长满了荒草的院落,颓败的殿宇,作为如来法子,不忍道场衰,不忍佛法末,不忍此方百姓苦无正法指引,遂发心重修道场。经云: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
为募集寺庙修葺的净资,灵慧长老走遍了陕西、甘肃、山西等地,履道十多万公里,筹得净资十多万元。长老率领附近居士及百姓筹备建设所用物资,凡教内建筑风格布局,佛像雕塑艺术形态、安放等重要工作的总体设计和细节把控事必亲躬,均须符合教内伽蓝建制。经多次开会协调商讨,修复工作于年冬季开始动工,直到年春季寺院的建设格局初具规模,原来的破败颓废相一扫而空,由释灵慧任主持,并对信众和百姓开放。天王殿、大雄宝殿、五观堂、三圣殿、药王殿、毗卢宝殿、地藏殿等在此时已经建立起来,寺院呈现出一派佛法兴隆的景象,一尊尊佛像庄严肃穆,佛光熠熠,参拜之人合十礼拜的瞬间,无不感觉内心的烦恼被涤荡的无影无踪,真切体会到如沐佛恩,实乃此方百姓的福祉感召灵慧长老而来。
图:赵朴初居士书《观无量寿经》文灵慧长老后来又率护法居士等沿着寺后山坡向上,陆续建设了卧佛殿、千手观音殿,在山门前建设了五百罗汉殿和露天观音宝像。观音宝像慈悲而庄严,双目下垂,寂静的屹立在山门前,给世间迷航的百姓以勇气和信心,偈曰: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渡人舟。五百罗汉分四堂陈列,分别为81尊、尊、尊和尊,造型各异,神态万千,栩栩如生,虽是佛门胜地,实为艺术殿堂。永寿六景有云:娄敬山上赏月圆,三佛寺中数罗汉。
寺庙山门外罗汉殿旁寂然站立的观自在菩萨圣像灵慧长老的自身经历也富有传奇色彩。长老年初生于陕西省华县,今属大明镇所辖的姚壑村。受母亲信佛的影响,他于34岁那年离家出走,行至山西省五台山,在五台山的普化寺被师傅收留并被赐法名灵慧。三年后回陕,在终南山太乙宫天池寺修行。
据长老口述,他在终南山修行了两年后,一次他做了一个梦,梦是佛陀所托,让他去找一个有三条沟、三条河、三孔窑的地方。他在梦中四处奔走寻找,终于给找到了,梦醒之后经审慎思考,认为佛陀是对他委以重任,让他在做事上多经磨砺。他决定动身,下山寻找佛陀在梦中所指地方,那一方的百姓更需要佛法的教化,也是他终生修行的处所。长老启程后,一路化缘一路寻找,历经艰难,一片赤诚,内有所感外必有应,终于找到了位于永寿县仪井镇的三河沟。
三佛寺的重修充满了艰辛,而当地乡民更多是对灵慧长老德行、智慧和毅力的敬仰。寺内有一座关于修复道场的功德碑,记载了寺院重建时灵慧长老、诸多护法居士以及邻近乡民的所付出的艰辛。
寺内五观堂旁边的柴房与堆着柴火的亭子碑文云:三佛寺历尽沧桑,几经战乱,毁之殆尽,片瓦无存。仅留毁窑三孔尚有倾覆之虞。此次修建大雄宝殿皆赖苦行僧灵慧极力筹备,四处化缘。风餐露宿,履遍陕甘数年如一日。行程几万里,幸得各方施主乐善好施。捐款数百者不乏其人,壹元伍难角者不计其数。捐粮捐物各尽其力,慷慨解囊,不道其名,懿行高风难以言表。更有本方居士,附近乡民投身营建献技献力,过门不入,废寝忘食。工程经年,先后参与者不下千人次。寺院重修既成,钟鼓再闻,为修寺院尽力者立此文以为记。年(己已年)四月八日。
图:三佛寺内悬挂大钟一口寺庙院落中有一口大钟,也是灵慧长老亲自设计并监造的。钟上铸有铭文,佛日增辉、万事如意等美好的愿望和吉祥语,还有法论常转以及祥云纹等图案。钟面中部铸有陕西省永寿县“三佛寺”的字样,有铸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部。钟楼四面开放,只设置了一座亭子将钟悬挂起来,每年的大年初一都有游客或信众撞钟祈福,钟声一响,浑厚悠远,纵然站在三河沟的上面,内心都能受到震慑。偈曰: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功熏祈世界和平,利益报檀那厚德。
三佛寺修复后每年在腊月三十、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以及一年中的吉祥日期间信众和游客摩肩接踵,香火旺盛。有烧香礼佛的,有祈愿美好生活的,有在此打鼓敲锣热闹的,有放鞭炮的,有撞钟祈福的,有在此单纯游逛的。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三佛寺都像一位年高德昭的长者包容晚辈的各色活动,各人欢喜则佛欢喜,经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笔者小时候性格顽劣,家住离三佛寺不远的乡村,周末或者寒暑假时,常同几个小玩伴区三河沟上边或沟底玩耍。还记得大约在上小学五年级时,冬季的周末,伙伴一行四五个人,据说某处有一块泛泉水的石头,所以沿着沟底一边游逛,一边好奇寻找。找了大半个下午也没见,倒是看见了几只见人就飞快逃窜的小松鼠。几个小伙伴不觉间就串到了三佛寺山门前,彼时,看到有一长者正站在山门前的楹联旁。现在回忆起来,长者身着长袍,精神矍铄,站姿洒脱,宛然一副方外之人的气质。他看到一群小孩,便开口问我们是哪个村的,我们照实回答,他又说:现在学校教育学生要做三好学生,我希望你们做五好学生。天快黑了,赶快回家去,你们的父母在担心。当时听而不闻,后来虚岁渐长,生活阅历渐增,才慢慢体会到长老对我们的应机施教又平实又有深意。言谈关切间确似如母有情,真是当时只当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长老的仪态举止言语正如寺里大雄宝殿楹联语:目无俗物耳无俗音胸中无俗情,心有佛像念有佛经行里有佛德。这应是笔者此生受到灵慧长老的一面之缘的开示吧,印象深刻。
灵慧长老于年示寂,据当地乡民言在荼毗时,山门正西方的天空布满了五彩祥云,预示着长老生前依法修持得力,示寂后往生到净土佛国。灵慧长老生前系咸阳市佛教协会会员、陕西省佛协三代会代表,永寿县政协委员。他受邀出席过陕西省佛代会、咸阳市佛代会、永寿县政协会数十次。
山门楹联三佛寺现任主持为能智上人,图为能智上人与诸护法居士在山门前合影。他继承了灵慧长老的衣钵,继续荷担如来家业,为佛陀主持一方道场,弘扬佛陀的教法,教化着一方百姓。经云:菩萨应生佛性孝顺慈悲,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
注:文中部分插图来自网络,部分内容参考网络文献。
作者简介:笔名,仪生,高级工程师(装备制造业),对传统文化研究感兴趣。